二、研究
率先推動學術倫理教育,所建立的學術倫理數位課程推展至全國大專校院及研究機構
學術倫理為學術研究的基石,台灣聯大為建立誠信正直的學術研究文化,以及捍衛科學自由與責任的普世性原則,率先於97年經由募款設立「台灣聯大信義榮譽講座」。首位講座由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擔任「醫學及生物科技學術研究倫理素養講座」主持人,98年辦理「研究倫理種籽師資修習營」培育師資及編譯「研究倫理教學手冊」一書,四校之種籽教師於各校推廣研究倫理教育。第二屆講座由中央研究院劉兆漢院士擔任「基礎研究學術研究倫理素養講座」主持人,由清華大學邀請國際知名研究倫理大師來台授課及公開演講,以培養師生學術研究倫理素養,於100學年開設「研究倫理」課程,並於100年邀請Prof. Leonardo De Castro及Prof. James Dwyer來訪授課及演講。
100年交通大學周倩教授建立我國第一套學術倫理數位課程,交通大學將此課程列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台灣聯大協助將此課程推廣至四校。由於四校學術倫理數位課程推展成效良好,教育部委託台灣聯大執行「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先期規劃計畫」,將此學術倫理數位課程推廣至我國大專校院,由台灣聯大信義榮譽講座劉兆漢院士擔任計畫主持人,周倩教授及陳正成系統副校長擔任共同主持人。102年起本計畫轉由交通大學執行「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計畫」,由周倩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陳正成系統副校長擔任共同主持人(102~105年),目前有155校參與此數位課程,另有軍警學校、醫院及研究機構等103個單位加入,總註冊人數超過61萬人。
台灣聯大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倫理活動及會議以推廣我國學術倫理教育的成果。曾志朗系統校長獲邀請為亞太地區研究誠信網絡(Asia Pacific Research Integrity Network)的創始委員,且擔任第六屆世界研究誠信大會(World Conferences on Research Integrity)諮詢委員。陳正成系統副校長獲邀為歐盟Horizon 2020: Path2Integrity學術倫理教育計畫之國際指導委員。台灣聯大接受委託於107年2月26-28日在臺北舉辦第三屆亞太地區研究誠信網絡會議(APRI 2018)。109年台灣聯大邀請學者專家編撰發行「臺灣研究誠信守則」,以提供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在進行與支持研究時的依循規範。本守則提出貫徹研究誠信之五項原則作為在臺灣的學術環境推動研究誠信的參考,亦對負責任的研究行為、不當的研究行為,以及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必須承擔的責任,提供定義與準則。
推動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的整合型研究
為使基礎研究能實際運用在醫療方面,並能提升國內醫療水準,台灣聯大四校與台北、台中、高雄三家榮總共同推動「榮台聯大整合型研究計畫」,本計畫100年至今共同發表627篇論文,在資訊、材料、醫學工程、醫療器材改良等方面都有傑出之研究成果,並逐漸落實研究成果實用化及產業化(專利申請、技術移轉、產學合作)。112年度,台聯大四校將與榮總合作36件計畫,核定金額達新台幣16,244,000元。各校計畫件數部分,陽明交大共通過25件、中央大學5件、清華大學4件、政治大學2件。
厚實人文社會研究能量
四校文化研究領域團隊自92年開始推動「台灣聯大文化研究跨校學分學程」,多年來四校建立良好密切的跨校合作默契與互動,於101年正式成立「台灣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及「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整合四校的師資、教學、研究及行政的資源,以「批評理論與亞洲現代性」、「性/別研究」、「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視覺文化」等四大研究群為主軸,合辦學術研討會、學術講座、學術系列出版及學生交流分享,並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信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及香港大學合作,推動合授課程、交換學生、教師互訪及合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或工作坊。由於該團隊表現優異,亦促使「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於107年獲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為期5年的補助。
四校科技與社會領域團隊致力國內外STS跨領域教學、教材開發與研究合作,透過四校遠距通識課程開設、科技與社會叢書出版、學生徵文比賽,加上專題講座、座談、工作坊和研討會等,向下紮根STS教育及建立STS研究平台,建立科技與社會智庫,由STS研究團隊合作完成「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研究政策白皮書」等4部政策白皮書,該團隊相關成果發表於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英文期刊(EASTS)「臺灣技術研究」專號,該團隊亦促使陽明大學於102年獲科技部科技與社會研究圖書計畫為期3年的補助。
台灣聯大亦推動客家研究揚帆計畫,整合四校客家文化研究團隊及國立聯合大學與東南亞的拉曼大學、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大學進行跨國研究合作,建立客家研究的國際學術社群網絡。所經營的《全球客家研究》期刊獲國家圖書館「最具影響力人設期刊獎」人類學第一名、區域研究與地理第二名,是唯一橫跨兩個學門的得獎期刊
成立跨校研究中心及共組研究團隊爭取研究計畫
台灣聯大結合四校人才及資源,成立了5個跨校研究中心,由四校分別負責:陽明大學負責「腦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負責「奈米科技研究中心」、交通大學負責「尖端資訊與電子研究中心」、中央大學負責「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及交通大學負責「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台灣聯大亦協調四校結合各校的研究能量與互補的研究領域,以創新思維開發嶄新的研究議題,共組研究團隊爭取國家型研究計畫,例如100年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成立「腦科學研究中心」(陽明大學主導,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參與)、「前瞻光電研究中心」(交通大學主導,清華大學、陽明大學和中央大學參與)、「前瞻物質基礎與應用科學中心」(清華大學主導,交通大學參與)及「神經網路體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主導,交通大學參與)等跨校研究中心(補助期間100-105年)。台灣聯大四校師生97年至今合著期刊論文逾4,024篇。
跨國研究合作
在台灣聯大的架構下,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於99年獲國科會補助共同成立「國際頂尖生醫工程研究中心(I-RiCE)」,105年起邀請台北榮總加入,共同以「運用生醫工程解決臺灣二大重要健康問題」為題獲科技部「自由型卓越學研計畫」為期4年的補助,此外,由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台北榮總、高雄醫學大學等跨領域(生物、資訊、材料、化學、物理)團隊所組成的「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其與多所國際頂尖大學UCSD、Johns Hopkins U.、UCLA、Harvard U.及U. Ottawa等長期合作,擁有許多基礎研究與藥物開發關鍵技術,且研究表現與產業化應用成果相當突出,於107年獲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為期5年的補助。103年四校跨領域神經科學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共建「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跨國教學,共同開授課程、兩岸四地認知神經科學暑期學校和國際學術研討會,發展跨國研究合作。106年台灣聯大協助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Dresden在臺灣設立「前瞻材料研究中心」(Max Planck-POSTECH/Hsinchu Center for Complex Phase Materials)。